昨天写代码实在累,书架最上层放着本余华的《活着》,便翻了两页。看到作者一九九三年自序中中写到 “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,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,家人都先他而去,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,没有一句抱怨的话。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,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,这就是这篇《活着》,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对世界乐观的态度。” 翻来翻去,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居然是《隐入尘烟》的画面,一只茅一面盾开始在我心中互不相服。同样是饱经苦难,马有铁选择安然死去去寻找海清,为何活着中的“老黑奴”却坚毅的活着。我不明白,我觉得读一读一探究竟。 读着余华老师笔尖下的一字一句,跟着富贵的脚步走完了他的一生,不算厚的一本小说,却承载着富贵涤荡起伏的一生。从地主家每天都要骑在妓女头上去丈人家门口打招呼的纨绔公子,沦落为败光家常住进茅草屋的不孝子,而后丧父自己不得不承当家庭顶梁柱。为给娘买药被国民党抓壮丁,回来儿子不认得,女儿发烧成了聋哑,经历儿子、女儿、老婆、女婿、外孙因不同原因相继离开人世。富贵没有选择死去,一如既往的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

而最近大火的《隐入尘烟》则不同,海清的死,带走了马有铁的一切,他已无睁眼看到明天的欲望,最后他选择了结束自己,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己唯一的爱人。

读完其实很茫然,想到的很多,又都不知道怎么描述。

每次读到有庆喂羊的片段,不知道问什么眼眶就湿了,我想起了小时候精心喂养的三只小猫,自己有好吃的也要分一半给他们吃,当其中两只被驱虫药毒死的那天,我现在脑海中还有那个画面。我知道他们死了,就再也回不来了,就像昨天的明月只属于昨天,就算下月十五的月亮再圆,那也不是这个月的,那不是我曾经深爱的那个。曾经有人告诉我,人的善良是不好的,导致不幸,此种说法亦真亦假,那孔夫子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是谓何?但是想想有庆,他是善良的,亦是不幸的,他善良的对待万物,奔波割草喂羊,体贴父母种地,献血赚钱却送命。

活着就是活着,我想不到任何的词汇去描述

曾经的一位同事,上有九十老母,下有刚考上博士的儿子,本是顺利的剧本,可不幸总是会自己找上门。儿子失足落湖身亡,计划生育其只养育了一子,活着对于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?可人时间的苦难到底什么时候才有尽头,春生死后,富贵只剩下苦根了,可苦根偏偏撑死了也离自己而去了。

我小时候喂养的小狗,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有余,上个月老死了。我为他高兴,不用再受冬日的刺骨寒风,不用再受夏日的炎炎烈日。狗的平均年龄八岁,可能他太留恋这世间了吧,所以才活了这么久。

此刻我混乱的脑子注定写不出什么华丽的词藻,读来读去,思来想去,富贵的活着,可能还是在留恋心中的那份想念,只有活着才能想想家珍,想想凤霞,想想有庆,死了哪些美好的过往片段便想也没法想了。而马有铁的死,也不足为奇,他在世间已无任何挂念,只有去找海清。可能确实是这样吧,世间的牵挂,延续着每一个人的生命。 活着就是活着,二十几岁的我想不通,也不必想通,万一脑袋过载了,岂不是得被强行放入存储区,就不就完犊子了。